服务热线:+86-510-8639-2762
首页 > 新闻中心 > 技术前沿> 正文
突破二维材料制备难题:大尺寸 LnOCl 单晶及薄膜的合成与应用

突破二维材料制备难题:大尺寸 LnOCl 单晶及薄膜的合成与应用


研究背景

层状铈系氯氧化物(LnOCl)家族作为一种新型材料,由于其低等效氧化物厚度、高击穿场强和磁性有序特性,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,特别是在下一代范德华器件自旋电子学等领域。与传统的非晶氧化物材料(如HfO2和SiO2)相比,LnOCl材料的无悬挂键表面能够显著减少电荷载流子的散射,具有更优的性能。然而,LnOCl的开发和应用一直面临着单晶生长难度大、材料尺寸受限等问题,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推广。

成果简介

鉴于此,北京大学康宁/林立团队以及英国剑桥大学Boyang Mao教授等人合作在Nature Materials期刊上发表了题为“Rapid growth of inch-sized lanthanide oxychloride single crystals”的最新论文。

该团队采用定向附着法,在高温下利用KCl通量的形成与蒸发,实现了英寸级LnOCl块体单晶的合成,并成功生长出厚度可达单层的LnOCl(La和Sm)薄膜。通过CVD方法生长的单层LaOCl和SmOCl薄膜展现出超低的等效氧化物厚度(分别为0.25和0.34),并且具有较高的击穿场强(15.4 MV cm−1)和较低的漏电流,极大地提升了其在二维电子器件中的应用潜力。

image.png

研究亮点

(1)实验首次实现了英寸级LnOCl块体单晶和晶圆级连续薄膜的生长,且薄膜厚度可达到单层,采用化学气相沉积(CVD)方法。

(2)通过高温下KCl通量的形成与蒸发引发的定向附着,成功合成了LnOCl(La和Sm)单晶薄膜。

(3)实验展示了CVD生长的单层LaOCl和SmOCl薄膜具有超低等效氧化物厚度(EOT),分别为0.25和0.34,且具备较高的击穿场强(15.4 MV cm−1)和低漏电流。

(4)通过将LnOCl纳米片作为介电层与石墨烯器件接口,实验实现了在整个晶圆范围内提升载流子迁移率,最大值为31,000 cm² V⁻¹ s⁻¹。

(5)实验还发现,SmOCl和DyOCl的强磁性邻近效应(MPE)可以促进高效的界面电荷转移,并且产生强磁交换场(MEF),展现出自旋生成与调控的潜力。

图文导读

image.png

图1: KCl助熔剂辅助的定向附着。

image.png
image.png

图2:LnOCl块状单晶的制备和剥离。

image.png

图3:单晶LnOCl(Ln = La和 Sm) 晶片的CVD生长及其介电性能。

image.png

图4:SmOCl–石墨烯异质结构器件的传输特性、塞曼自旋霍尔效应Zeeman spin Hall effect,ZSHE和磁近邻效应magnetic proximity effect ,MPE。

结论展望

本文采用高温KCl通量引发的定向附着生长策略成功合成了英寸级LnOCl块体单晶和晶圆级超薄薄膜,突破了传统生长方法在尺度和厚度控制上的限制。这一创新方法不仅实现了LnOCl单层材料的高质量合成,还确保了其优异的电学性能,如超低等效氧化物厚度(EOT)和低漏电流,使其具备成为理想介电材料的潜力。

其次,单晶LnOCl与二维材料(如石墨烯)的集成提高了载流子迁移率,进一步推动了纳米电子器件性能的提升。更为重要的是,LnOCl纳米片的强磁性邻近效应(MPE)能够有效地促进界面电荷转移,提供了新的思路来实现自旋电子学器件的高效自旋生成和调控。总之,本文为设计和合成低EOT、高性能范德华介电材料及二维磁性材料开辟了新的途径,推动了新型纳米电子器件及自旋电子学应用的发展。

文献信息

Shi, Z., Guo, W., Bu, S. et al. Rapid growth of inch-sized lanthanide oxychloride single crystals. Nat. Mater. (2025). doi.org/10.1038/s41563-


| 发布时间:2025.08.12    点击次数:0
2025版权所有 © 江阴皓睿光电新材料有限公司 Sitemap  苏公网安备32028102002487号  地址:江苏省江阴市新园路6号  电话:+86-510-8639-276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