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别说明:本文由米测技术中心原创撰写,本站为转载,仅作分享不作为盈利目的。
重磅Science!南京大学/苏州实验室在镧钝化的c面蓝宝石上外延150毫米的单晶TMDC晶片
一、研究背景
二维过渡金属二硫属化物(TMDCs)被设想为将半导体技术推向原子极限的沟道材料,也是实现超越1纳米节点晶体管缩放的潜力材料。
二、关键问题
目前,当前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:
1、缺乏通用且稳健的外延策略
缺乏一种能够普遍、稳健地实现单取向 TMDCs 外延生长的衬底。现有的单晶 TMDC 生长方法(如基于衬底台阶)往往需要在狭窄的工艺窗口内操作,并且在重复性和大面积均匀性方面面临挑战,难以满足大规模生产的要求。
2、衬底对称性导致的畴反平行问题
广泛使用的c面蓝宝石 [Al2O3(0001)] 衬底的顶层具有近乎中心反演对称性。这种对称性导致 TMDC 畴形成反平行取向,并在晶界处产生镜面晶界。反平行畴之间的结合能差异极小,使得它们具有相等的成核概率,难以实现单向对齐。
三、新思路
有鉴于此,南京大学/苏州实验室王欣然教授、李涛涛副教授,苏州实验室丁峰教授等人报道了在镧钝化的c面蓝宝石上外延150毫米的单晶TMDC晶片。镧的单原子层降低了表面对称性,使反平行畴之间的能量差增加了多达200倍,导致单向畴排列。作者采用化学气相沉积( CVD )和金属有机CVD两种方法生长了单晶二硫化钼( MoS2 )、二硒化钼( MoSe2 )、二硫化钨( WS2 )和二硒化钨( WSe2 )。晶圆级的光谱和器件测量证明了150毫米TMDCs的优异质量和均匀性,在室温下MoS2和WSe2的平均迁移率分别为110和131平方厘米每伏每秒。
技术方案:
1、制备了La-Al2O3(0001) 并表征了其结构
作者阐述了La-Al₂O₃(0001) 衬底制备及特性:旋涂硫酸镧后退火,La 钝化降低表面对称性,XPS 确认 +3 氧化态,HAADF-STEM 显示周期性排列。
2、展示了TMDCs在La-Al2O3(0001) 上的通用生长
作者在不同倾角和方向的 La-Al₂O₃(0001) 衬底上生长 MoS₂等 TMDC,实现单向畴对齐,不受衬底倾角、方向及前驱体类型影响,对齐率超 95.6%。
3、解析了外延关系与物理机制
La钝化显著提高反平行畴结合能差异,增强 TMDC 畴取向对齐,减小临界畴尺寸,通过减少界面间距和增强静电结合实现对齐增强。
4、演示了150 毫米晶圆级单晶 TMDC 和器件性能
作者利用MOCVD 法生长了150毫米单晶TMDC晶圆,均匀性和质量优异,易剥离,无La掺杂,制成FET阵列,性能良好,适于CMOS逻辑电路。
技术优势:
1、通过对称性调控实现了单向外延
通过单层镧钝化c面蓝宝石,成功地将表面对称性从P3降低到 P1,从而打破了衬底的中心反演对称性,并使反平行畴之间的结合能差异显著增大(最高近 200 倍)。这一机制有效地实现了 TMDCs 畴的单向对齐,无需依赖于传统方法中的衬底台阶。
2、首次实现了晶圆级高品质通用生长
本文建立了通用且稳健的生长途径,首次实现了150毫米单晶TMDC晶圆的规模化生产,且材料质量和均匀性表现优异。该方法与MOCVD工艺兼容,其 MoS2 和WSe2器件的室温迁移率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(110 cm²/V·s 和 131 cm²/V·s),并展示了纯二维半导体在CMOS逻辑应用中的巨大潜力。
技术细节
La-Al2O3(0001) 的制备与结构
La-Al2O3(0001) 衬底是通过将硫酸镧溶液旋涂在带有台阶的蓝宝石晶圆上,然后在1000°C空气中退火4小时来制备的。该过程仅修改了表面层,保留了蓝宝石衬底上的原子台阶。基于密度泛函理论 (DFT) 的结构优化表明,La 钝化使表面对称性从 P3 降低到 P1,打破了原始 Al2O3(0001) 上反平行畴的伪简并性。实验通过 X 射线光电子能谱 (XPS) 确认了 La 处于 +3 氧化态。高角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 (HAADF-STEM) 图像显示 La 原子在表面呈现周期性亮行,证实了 La 原子的存在和排列。DFT 计算的最稳定结构模型显示 La 原子占据六重对称的 Al 位点,顶层氧原子发生自发重构,产生了较低的 P1 表面对称性。由于 La 的原子半径比 Al 大约 30%,导致沿 <0001> 方向的层间距扩大到 2.96 Å (原始蓝宝石为 2.12 Å)。

图 La-Al2O3(0001)的结构
TMDCs在La-Al2O3(0001) 上的通用生长
研究人员使用MoS2作为模型系统,在不同倾角和方向(例如 C/A-1°、C/M-0.2° 到 -6°、C/A&M-0.2°)的 La-Al2O3(0001) 衬底上进行了 CVD 生长。实验结果显示,La-Al2O3(0001) 无论衬底倾角和方向如何,都实现了单向畴对齐,这与先前结果中MoS2只有在特定衬底(C/A)上才能实现单向对齐的情况形成对比。原子力显微镜 (AFM) 观察表明,TMDC 畴的对齐由 TMDC 层与 La-Al2O3(0001) 表面之间的范德华相互作用控制,而非衬底台阶。该方法还具有空前的工艺通用性,在各种 CVD 和 MOCVD 前驱体组合下(例如固态 MoO3/S、气态 H2S/固态 MoO3、或金属有机物 Mo(CO)6)均观察到 R0° 单向对齐。此外,该方法成功应用于 WS2、WSe2 和 MoSe2 的生长,所有这四种 TMDC 材料均实现了单畴取向,且不依赖于前驱体化学性质。统计数据显示,在 La-Al2O3(0001) 衬底上,所有条件的单向对齐百分比均高于 95.6%。

图 La-Al2O3(0001)上单一取向TMDC的普适生长

图 MoS2在La-Al2O3(0001)上的外延关系
外延关系与物理机制
理论分析显示,La 钝化通过对称性调节,大幅提高了反平行畴之间的结合能差异。在原始 Al2O3(0001) 表面上,MoS2 的结合能在 30° 和 -30° 处存在近乎等效的次级最小值,能量差仅为 5.6 meV/nm²,导致反平行畴。但在 La-Al2O3(0001) 表面上,结合能曲线在 0° 处只有一个深最小值。0° 最小值与 60° 次级最小值之间的能量差高达 149 meV/nm²,是原始衬底上的 26 倍。这种巨大的能量差异有效地实现了畴取向的表面调制。对所有四种 TMDC 材料而言,这种增强的结合能差异是普遍适用的,其中 WS2 的差异增加了近 200 倍。从动力学角度看,La-Al2O3(0001) 表面将实现完美对齐所需的临界畴尺寸显著减小:在原始表面上,临界尺寸为 17.88 纳米,而在 La-Al2O3(0001) 上,单向畴的热力学概率在畴尺寸为 3.5 纳米时即可升至 99.9%。进一步分析表明,La 钝化通过减少范德华界面间距(0° 取向为 2.94 Å,相比于 60° 的 3.04 Å)和增强静电结合(存在显著电荷转移)来增强对齐。

图 150 mm单晶TMDC晶片的表征
150 毫米晶圆级单晶 TMDC 和器件性能
由于该方法与 MOCVD 兼容,因此可以很容易地扩展到大规模和高产量生产。作者使用 MOCVD 系统生长了 150 毫米直径的单晶 MoS2、WS2、WSe2 和 MoSe2 晶圆。晶圆级表征证实了 150 毫米 TMDC 晶圆具有优异的均匀性和单晶质量。通过水基转移工艺,MoS2可以轻松地从 La-Al2O3(0001) 上剥离,产率接近 100%。进一步的 XPS 分析显示转移后的 MoS2 中没有可检测到的 La 信号,表明 La 在生长过程中没有掺杂到晶格中。为了评估电学性能,将 MoS2 转移到 200 毫米硅片上制造了场效应晶体管 (FET) 阵列。测试的 240 个器件显示出增强模式的 n 型操作,产率达到 100%。平均室温电子迁移率为110 cm²/V·s(最高 160 cm²/V·s),且跨晶圆的迁移率变化仅为13.5%。p 型 WSe2 FETs 的平均空穴迁移率为 131 cm²/V·s(最高 173 cm²/V·s)。MoS2和WSe2中平衡的电子/空穴迁移率表明,该材料有潜力用于基于纯二维半导体的CMOS逻辑电路。

图 150 mm单晶MoS2的电性能
五、展望
总之,本研究实现了150毫米单晶过渡金属二硫化物(TMDC)晶片的稳健生长。通过La钝化降低Al₂O₃(0001)表面对称性,增加反平行畴结合能差,实现单方向对齐的畴,不受材料类型、衬底误切、生长过程及前体类型影响。光谱和器件测量显示TMDC质量优异、均匀性好,解决了2D半导体商业化关键问题,为未来电子学发展提供新视野。目前尺寸受限于蓝宝石衬底,有望扩展至300毫米,是下一代电子产品单晶TMDC晶片规模化生产的重大突破。
参考文献:
XILU ZOU, et al. Robust epitaxy of single-crystal transition-metal dichalcogenides on lanthanum-passivated sapphire. Science,2025,390( 6771).DOI:10.1126/science.aea0849
https://www.science.org/doi/10.1126/science.aea0849#tab-contributors